首页 > 武侠修真 > 创世纪之东游记 > 第二十四回 以文化国立于天 反思常醒路不偏

第二十四回 以文化国立于天 反思常醒路不偏(1/2)

目录

熙总在谈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时,提到“以文化人、以文化物,以文化国”,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首先要了解“文”与“化”的内涵。关于“文”,最早的记载来源于《周易·系辞下》:“物相杂,故曰文。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里,“文”通“纹”,即通过观察动物身上的纹理与自然环境的匹配程度,掌握万事万物运转规律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规律。

“文”是名词,可以引申为看得见的万事万物以及看不见但时刻运转、周行而不怠的自然规律。

“化”是动词,变化、演化、造化的意思,与《周易》的“易”字基本同义。化的如今意义就是把世界性的,时空所有节点上有史可查的“文”经过自己的学与习后,演变消化成自己的知识和智慧!

“文”与“化”结合,始见于《周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由此可见,天道运行的规律就是阴阳相合,刚柔交错,开阖自如,张弛有度,而不是走极端。也就是《中庸》所言: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而人道运行的规律,用“文明以止”就很明确了。意思是在遵循自然规律的过程中最终做出符合天地良心的事。这里“明”,与《大学》中提到的“明德”、“止于至善”同义,而《传习录》中则表达为“致良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