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烽火未息,民生为基(1/2)
经连番苦战,三方暂退曹军,可众人皆知,曹操不过是在积蓄力量,以待卷土重来。这短暂的安宁,成了三地军民休养生息、绸缪未来的宝贵时机。
青州城内,袁谭亲率众人开启水利疏浚工程。春日暖阳下,百姓与士兵齐心协力,锄头铁锹挥舞不停。袁谭望着这热火朝天的场景,对身旁的庞统感慨:“士元,经此一役,越发明白民生安稳才是根基。这水利一通,灌溉无忧,秋收有望啊。”庞统点头应和:“将军睿智,不仅如此,还当设立农桑学堂,召集巧匠传授技艺,提升百姓劳作之能,所产丝绸、器具亦可通商换物,充实府库。”袁谭深以为然,当即安排人手筹备。
不日,学堂开课,百姓们踊跃参与。匠人们耐心讲解养蚕缫丝、制作农具的窍门,田间地头也时常有农师指导耕种。城内商业逐渐复苏,集市上货品琳琅满目,外地商旅往来频繁,青州呈现出一片繁忙又有序的景象。
江东之地,孙权听从周瑜建议,大力发展造船技艺。江畔船坞中,工匠们日夜赶工,尝试新的榫卯结构、船帆设计。孙权亲临视察,见一艘艘新船初现雏形,喜上眉梢:“公瑾,有此等精良战舰,何惧曹操水军。”周瑜笑道:“主公,战舰固为重要,水兵训练亦不可懈怠。如今可选拔沿海渔民子弟,他们熟悉水性,稍加训练便是精锐。”孙权当即传令,招募水军新兵,一时间,报名者云集。
同时,为保后方稳定,孙权派陆逊深入山越之地,推行教化政策。陆逊轻车简从,与山越部落首领倾心交谈,带去粮食种子、农具衣物,承诺共享太平。山越百姓感其诚意,渐渐归服,江东内陆隐患渐消,为前线抗曹提供了稳固后方。
荆州城中,刘备与诸葛亮则把重心放在安置流民、恢复生产上。城外荒田,被划成规整区域,分给流离失所的百姓。诸葛亮亲自督造简易屋舍,刘备则带着士兵帮助百姓开垦。一日,诸葛亮在田间遇到一位老者,老者感激涕零:“丞相,幸得皇叔与您,吾等才有活路。”诸葛亮微笑答:“老人家,乱世之中,大家同舟共济,日子定会越来越好。”
为提升军队战力,张飞主动请缨训练新兵。校场上,他吼声如雷,严格督促新兵操练阵法、格斗技巧。关羽则巡查各处关隘,加固城防,还从当地猎户中汲取灵感,设计出能快速预警的机关陷阱,布于山林要道。
然而,曹操岂会坐视三地壮大。他在许都,一边安抚因战事失利受损的世家大族,许以重利,换取钱粮支持;一边重新整编军队,吸纳北方各郡县的新兵,日夜操练。同时,密令潜伏在三地的细作,密切关注各方动态,伺机而动。
不久,曹操又心生一计。他知晓三地联盟因物资交换、兵力协同偶尔有摩擦,便派人在三地散布谣言,称某方在合作中藏私,欲独吞抗曹成果。这流言蜚语一时间在三地掀起波澜。
青州城内,有商户听闻流言,担心与荆州、江东的生意受阻,纷纷找到袁谭诉苦。袁谭紧急召集庞统、陈宫商议。庞统冷静分析:“将军,此又是曹操离间计。当下需与荆州、江东坦诚相见,共商物资分配细则,堵住流言源头。”袁谭即刻修书,邀两地使者前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