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文渊阁儒士修大典 乾清宫解缙上奏疏(2)(2/2)
一字一句不得删改!永乐补充的这一点,成就了后来《永乐大典》学术和篇章的恢宏,较之清人《四库全书》的删删减减,它更像是文人的着作。没了忌讳,就没了框框,就没了紧箍咒,中华浩如烟海的文库中许多珍贵的佚文秘典和后世失传的书籍均得以完整真实地保留下来。仅这一点,作为一代圣主的永乐就功不可没,而他与生俱来的学术精神更应垂之千古,受人景仰。
“至于体例,”永乐说,“朕也讲过,就以洪武八年宋濂等几位老先生所编《洪武正韵》为依据,以韵统字,用字系事。每个韵目下为单字,每个单字下分列与之相关的名物、事件,但凡天文、地理、人伦、国统、道德、政治、制度,以至日、月、星、雨、风、云、霜、露、山海、江河、奇闻异见、词章逸事等都随字收载。事有制度先收制度,物有名品者则先名品。有一个字牵涉几事者,则以事为纲,分别叙述。一件物品有几个名字,则因名而说明。事文交错者,两者均载,因制度相袭者,前因后果一并说清。朕心中之大类书,乃是一部本末精粗、粲然备列的鸿篇巨着,神通乾坤,纵贯今古,开卷则尧舜以来山川风物、典章制度一览无余!如此一来,洋洋百余万言之《艺文类聚》又何足道哉!”短短几句,已把大类书的轮廓勾勒出来。称帝之前,永乐喜欢和文人打交道,但受当时的气氛、制度约束,很多事他不得不收着、敛着,他的更多精力还是用在了守边的军事上。那时候,他虽读了不少书,却没有写过书。今天来到文渊阁,只是作为皇帝显示对编纂类书的看重,并不知道几位总裁还会就一些具体事务请示。但他心中多年文化的积淀,他皇帝之位的高屋建瓴,让他对未来的类书有着驾轻就熟的尺度把握,一旦论及,信手拈来,如探囊取物般简单。几句内行的话,已让三位总裁佩服得五体投地。
“陛下气魄宏大,胸中万卷,远非臣下所能及也!”刘季箎显得很兴奋,想想方才自己的言语,倒有些卖弄之嫌了。连一向傲才视物的解缙也突然对皇上有了刮目相看的感觉,蓦然间,眼前的黄袍竟成了屹立于高山之巅的文人首领,让人可望而不可及。只有跟了皇上二十年的老和尚道衍含而不露,并无惊讶之状,因为这一切,早已了然于心中,否则,他就不会投奔燕王,且舍生忘死为他冒天下之大不韪而运筹帷幄了。
“皇上,”作为第一总裁官的道衍虽然很认可解缙、刘季篪的才学,但解缙的轻狂、刘季篪的自得总让他感觉着这左膀右臂不甚得力,若再增几位总裁官厘定取舍,不惟修书的进度会加快,他也能更好地摆布总裁间的关系。正好皇上来了,还省得他进宫和皇上单独说了,就当着二人的面,襟怀坦白,叫解、刘二人无可挑剔。
“臣以为,”道衍故意顿了顿,瞄瞄两人,“二三千人的来来往往,我与刘侍郎、解学士三人总理纂修一事,还是有顾首不顾尾之感。乡间巨儒,士林学子,虽有满腔热情,却不懂是书的编纂之要,害得臣三人的门前总挤了一堆人,请示方略。臣想着,若能多任几位总裁、副总裁的,这活计就快多了。”
“这有何难,”永乐哈哈一笑道,“还用如此谨慎?说吧,还有谁能堪此大任。”解缙、刘季篪不自觉地露出了惊讶之色,尤其是解缙。老和尚老了,精力不济,我等
夜以继日又算什么?他本就觉着道衍碍手碍脚,想把他挤走,但那是皇上跟前的红人,也曾是江南学子的领袖,挤不动。因此,存了坏,哪一天把和尚累得趴了窝才好,所以他故意把一大批向自己请示的小编们以各种理由都支到道衍那里,想不到老和尚弄了个柳暗花明,竟出了这么一招。解缙心中不悦,但还是不得不点头表示认同。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