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筹粮秣君臣议兴屯 拢人才翰林建八馆(3)(1/2)
蹇义一笑:“皇上,光‘堵’不是办法,惩治了一批,抑或还有下一批,臣建议,就像府学、县学一样,僧人有个定数,真有造诣的不拦,逃避赋役的,不许。”
永乐思考了一阵:“爱卿言之有理,那就这样,愿为僧道者,府不得超过四十人,州不超三十人,县不超二十人。年十四以上二十以下,邻里担保无事的,可以去寺观从师受业。五年后各种经卷习熟了到僧录司考试,深谙经典的,可取法名,给予度牒。不通经典的,仍罢还为民。”
“此法最妥。”几人一齐道。“皇上,自请度牒的予以惩处,不守戒律、违反律例的也不能饶了。”金幼孜见说起僧人,想起一些僧人道士的平日所为,甚为愤懑。“朕也听说了一些僧人的荒唐之举。佛、道二教本来讲清净无为,而今为僧者不守戒律,动辄较利,饮酒食肉,厚颜无耻,男女杂处,乃至游荡荒淫,此孽不治亦将后患无穷。传旨僧录司、道录司,不仅要限制僧、道人数,还要严加管束,违法及违反戒律者杀无赦。”
“皇上一语破的,令人钦佩。”金幼孜道。永乐摆摆手,制止了他的恭维,抬眼见黄俨走了过来。
“皇上,郑和泛海归来,已在武英殿外候驾了。”黄俨本就想多听听皇上身边的机密,没有旨意又不敢进来,因有事需通禀,所以,早已从外面溜进来,找个茬口,忙着跪禀。
“快快叫进,再知会淇国公和礼部郑赐一声,叫他们一块来听听。”郑和从外面大步走进来,器宇轩昂,气度不凡,说他有天朝大使的形象一点都不夸张。
他先给皇上行礼,又和其他人打了招呼后站在一旁,比别人整整高了一头还多。“吾皇万岁!万万岁”的洪钟般的声音还在殿内回响。永乐高兴赞道:“众卿看看,朕的天国大使,声若金石,体如巨松,壮哉!快,给朕和各位大臣说说沿途经历,奇闻异事。”
“回皇上,”郑和金钟般的声音娓娓道来,“臣的船队从南京出发,经苏州刘家河,在福建五虎门港口停泊候风,装载货物,补足淡水粮米后,乘着海上季风启航,掠过南海诸岛,首达占城。至暹罗、爪哇、苏门答腊、三佛齐,经满剌加到天竺、锡兰山,再到柯枝、古里后返航。一路上除遇一点小小麻烦外可说是一帆风顺。风平浪静时,蓝天碧海煞是诱人,飓风突起时波涛汹涌也让人心惊胆战,然有上天眷顾的大明王朝做后盾,又有何惧?大海终归于平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