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小人间(2/2)
他顿了顿,眼神变得柔和,不经意间流露出淡淡的依恋,“说来惭愧,人只要有机会,就又沦陷。这歌词多么写实啊!真正爱过的人是不能做朋友的,一见面就会心软,一拥抱就会沦陷,哪怕多看一眼,就想重新拥有。”
“咳咳……”感觉到自己将要陷入这种情绪时,他立马扯开了话题,“前段时间,我一直循环播放这首歌,它像是清晨的那缕阳光,只要从百叶窗透进来,就好暖好暖,很治愈。”
随即,他转头看向余华,“就像是我之前看余华老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里说的:我们并不是生活在土地上,事实上我们生活在时间里,时间将我们推移向前或者向后,并且改变着我们的模样。”
“我们只是路过人间。”
“嗯,这部小说比起《活着》我更喜欢,和《路过人间》一样,在我被无数次击碎、彷徨苦涩与无所适从时,又被它们无数次治愈。”
李健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这也是我最喜欢余华的作品,大家都读《活着》,其实我认为余华最好的小说是《在细雨中呼喊》。甚至我觉得细雨这个词太轻柔了,应该叫《在暴风雨中呼喊》。”
“健哥,我不这么认为。”霍钧航提出了自己见解。
他神色如常的看向李健,微微皱着眉头,缓缓道:“我觉得绵绵细雨就像生活中无尽的苦难,它不是狂风暴雨,短暂的摧残后就雨过天晴,它反而连绵数月不见天晴,就像故事中人们的苦难,永远没有尽头。”
眼里露出一丝悲悯,“在绵绵细雨中的呼喊正是对这种命运的挑战,是对苦难生活的挣扎。这时候会感到庆幸,幸好不是狂风暴雨,那样连声嘶力竭的呼喊都无法听见,反而是这种阴雨绵绵,能够让呼喊听见一丝回响,让人能在悲惨中看到一丝活下去的希望。”
他调整了一个舒服的坐姿,继续说道:“我看到网上多数解读都偏向于人们在命运和苦难面前的无力呐喊,无可奈何。但是我认为以余华老师的风格,应该是无奈中透着人本身对命运的挣扎。比如:《活着》中的福贵经历了身边所有人的离世,但仍然能够坚强地活着,活着本身就是意义。”
余华诧异的看向他,打趣道:“我怎么觉得你比我更懂我的作品?我自己都没想这么多。”
“谢谢。”随即,霍钧航不厚道地笑了笑,“在不认识余华老师之前,我一直以为您是一个饱受生活折磨深沉低落的人,要不然写不出《活着》、《许三观卖血记》这些悲伤的故事。今天接触下来才发现,原来这都是我对你最大的误解,你的幽默诙谐与你的文学格格不入。你是把悲伤留给读者,把快乐留给自己,把球门留给史铁生。”
此话一出,李健和赵兆纷纷点头,深表赞同。
现实中的余华可是个不折不扣文坛显眼包,妥妥的喜剧人身份,一个被写作耽误的段子手。
但余华却摇了摇头,“其实我是把快乐留给现实,把悲伤留给虚构。我在写《活着》和《兄弟》的时候,自己哭的也是稀里哗啦的。桌子上全是擦鼻涕、眼泪的餐巾纸,写一年的哭泣加起来都没写小说一天的多。”
他眼里闪过晶莹的光芒,“我希望我的文字能够传递善良和希望,让那些身处绝境和黑暗的人能走出来。对于不能改变的,请给我力量去接受,对于可以改变的,请给我勇气去改变。”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