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制作一把合适的刷子(1/2)
部落现有的模具亦是采用陶土烧制而成,表面看似平滑,实则触感粗糙。
狼陶和狼瓷虽已制作出数个模具,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制成的瓦坯极易黏附杂质,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最终,宋遥灵机一动,让工人们在铺设陶土之前,先用兽皮在模子上均匀地刷一层水。
这一招虽然略微提升了使用体验,但陶土的本质终究是粗糙的,即便经过水的润泽,效果依旧不尽如人意。
此时,宋遥不禁怀念起瓷器的细腻质感。与粗犷的陶器相比,瓷器表面光滑如镜,令人心驰神往。
然而,瓷器的制作离不开高岭土,宋遥早已将部落周边的土地翻了个遍,黏土倒是随处可见,唯独高岭土踪迹全无。
没有高岭土,瓷器的梦想便遥不可及。
这条路暂时看来是走不通了。宋遥之所以渴望瓷器,归根结底是为了那层晶莹剔透的釉。
其实,陶器也能上釉,只是效果远不及瓷器那般完美。
既然部落目前无力烧制瓷器,能有一层釉也算得上是极大的进步。
于是,宋遥将精力转向了釉的研究。
后世复杂的上釉工艺对他而言如同天书,但最原始的上釉方法他却略知一二。
儿时读过的神书中,便有利用沙子成功烧制出釉的记载。
宋遥依葫芦画瓢,在陶土上撒上一层沙子进行烧制。
结果发现,确实形成了一层薄薄的釉,但模子的粗糙感依旧,甚至因为沙子的加入,显得更加粗砺了。
粗糙的模子显然不够理想,宋遥对此深有体会。
他以前也曾使用过陶器,那些陶器表面常覆盖着一层黑灰色的釉,触感颇为光滑。
事实上,部落里如今偶尔也能见到类似的釉质,但遗憾的是,制作方法仍是个谜。
宋遥曾听人提及,烧制陶器时加入草木灰便能形成釉层。
尽管其中的原理他不甚明了,但既然有此说法,想必草木灰确有其效。
部落中草木灰资源丰富,无论是鞣制兽皮还是农田施肥,都需大量使用,即便如此,草木灰依旧绰绰有余。
每日的炊事与取暖都会产生大量草木灰,尤其在冬季,部落取暖所产出的草木灰更是堆积如山。
这些草木灰每日被清理出来,堆放在洞口附近的灰棚中,如今已是满满当当。
宋遥取来一盆草木灰,小心翼翼地洒在待烧制的陶器上。
尽管他力求均匀,但手工撒灰难免有疏漏,有些地方厚些,有些地方薄些。最终烧制出的陶器,虽与沙子制作的相差无几,但细看之下,仍能察觉二者间的微妙差异。
用草木灰制成的釉面显得格外细腻,尤其在分布均匀的区域,触感更是光滑如镜。
面对这样的效果,宋遥意识到,关键在于如何让草木灰均匀覆盖,单靠手撒显然行不通。
部落每日仅烧制一批瓷器,今日的实验已无法继续。
带着这个难题,宋遥回到了部落。
他发现,许多灵感往往在头脑放空时涌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