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7章 事无巨细,必能安然无恙(1/2)
成蟜翩然一笑,让杨端和摸不着头脑,看不明白成蟜是何用意。
“老将军觉得自己还能做十年的先锋,十年后打不过了,就到学院任教。”
“那不知老将军想没想过,十年之内,秦国需要多少个先锋,老将军一个人,又能够冲突在几片战场上?”
“这十年内,老将军若是培养出十个只有将军一半实力的将领,那也是对秦军的巨大提升。”
“老将军是有大格局的人,该说的在下已经说的很明白,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在下相信将军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在成蟜的屡屡劝说下,杨端和数次低下高傲的头颅。
成蟜朝着不远处的李信招手,后者拿着诏书走了过来。
他接过诏书,硬塞到杨端和的手里。
“你们师徒三人聊,我还有事要忙。”成蟜把王辕也算在里面。
若是杨端和铁了心不做学院老师,成蟜也不能强迫他,让人押着他去。
剩下的事情,就靠杨端和自己的想法了,等他慢慢想通,想明白。
李信是杨端和的弟子,王辕是王家后辈,杨端和架也打了,怒也发了,面对这两人,也不会再做出不受控制的行为。
“师父,弟子欲承欢膝下,而不愿见到你在战场上屡屡陷入险境。”李信感情真挚。
他父母早亡,长辈里面就只有杨端和这个师父。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杨端和抬起眼睑,看到李信诚挚的神情,心中有所恍惚,面部表情也有所松动,用力的肌肉放松下来。
“公子真贼,还真让他说对了,像杨端和这样的人,性情刚烈,脾气率直的人,往往都是刀子嘴豆腐心,煽情就是拿下他的最后杀手锏。”
李信躬身等着杨端和做出决断,心里则是对成蟜的套路表示满意的认可。
是套路,也是真心,李信没有说谎。
“老师,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开始上课?”王辕在一旁助推道。
“以你的情况,应该不缺兵书,锤炼武艺的话,想必王翦就没有时间盯着你了。”
“这样吧,你明日到李信家中,跟着他锤炼武艺。”
杨端和拿出了几分老师的姿态,却依旧是嘴硬道:“莫叫我老师,我不过是看在与你父亲的交情上,决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
冬去春来,嫩芽抽绿。
成蟜从王兄那里得知,今年的冬天,又冻死不少百姓。
这让成蟜有种有气无力的感觉,他知道世界上有种叫棉花的御寒物质,可又无法得到。
只希望,司马尚活着回来,给他带回一些惊喜。
至于棉花,就只能等到六国合一,才有力气兵指印度地区。
多想无益,只要秦国一步一步地发展壮大下去,早晚有一天会实现所有的目标。
成蟜小呷一口杯中的热水,把飘起来的热气吹散。
“有人冻死,是官府的错,不是死人的错,不是百姓的错。”
“大秦官府,不仅应该在收取赋税和招收徭役的时候,与百姓走在一起,哄着逼着他们出力。”
“更应该在百姓有需要的时候,及时出现,尽力解决问题,时刻关注着民生福祉。”
嬴政右手边放的全都是关于百姓冻死的简牍,继承王位这么多年,每年遇到这种事情,都会有臣子出去劝说,是上天示警,要求他端正言行,施以良政。
成蟜的说法,他还是头一次听到,比那些只会扯大旗的臣子强多了。
“有大臣说是寡人妄动刀兵,引起上苍示警;你却说是官府不作为,是那些官员的错,这真是一个新颖的说法。”
嬴政无法理解,成蟜心目中的民主平等,为人民服务。
但是他知道,这番言论可以用来指责,敦促那些官员做事。
官员说是秦王的错,秦王说是官员不作为……嬴政都能想到那些人哑口无言的样子。
不过,事情堆积如山,还有很多事等着人去做。
“赵国屡屡受辱,寡人有感,等到冰雪融化,春种完成,赵国就会组织兵力,在北境与我一战。”
“缭在那里布局许久,还让赵军在大雪封路前吃了一个不大不小的亏,赵国一定会出兵,吃暗亏不是赵国的作风。”
“若是战局优势明显,寡人想一举攻破赵国国都。”
成蟜以为王兄会很着急灭赵,一抬头发现,他依旧是往日里那副风轻云淡的神情,这样的养气功夫,成蟜也想好好学学。
“我不懂军事,王兄应该写信问缭或者是王翦。”
“不过,我倒是觉得,用人命去填,不如用粮食去填。”
成蟜还是之前的战略,打赵国,不拿人头拼,拿国力耗。
驱使韩国与赵国耗,燕国与赵国耗,秦国也与赵国耗。
同时,在列国收购富余的粮食,囤积在粮仓内。
并截断赵国的外援,齐燕韩不可能给赵国粮食,魏国度支平衡,楚国的粮食想要卖到赵国,最好的路线是走魏国。
而魏国南部与楚国接壤的小城,雍丘在秦国手里,还邀请了齐韩共驻。
基本上是堵死了赵国外部的粮食来源。
把赵国耗到支撑不下去,就会铤而走险,如同当年的长平之战一般。
换下廉颇,让赵括领军,只因国内粮食告急,要支撑不住了,必须主动出击。
“这些事不急,等李斯从巴蜀回来,再完成关中平原的农业改革,秦国的国力,就能够再上一层楼。”
嬴政在简牍上奋笔疾书,与守在旁边的成蟜随意轻松的说着:“与齐国联姻之事至关重要,李信陪你到了韩国以后,由王贲来替换他。”
“秦王的迎亲队伍,规格上不成问题,除了那些负责礼仪的内宦和宫女,其他的人寡人会用军中精锐替代,若是遇到危险,他们会第一时间保护你回秦。”
弟行千里兄担忧!
成蟜难得出现一丝丝的感动,因为他感受到王兄身上的孤寞和不舍,却又因为君王的身份,必须把个人亲情压在心中。
“王兄的安排事无巨细,这一趟齐国之行,定然会安然无恙,你就在咸阳宫等着,臣弟给你挑一个漂亮的妃子回来。”
嬴政没有指摘成蟜跳脱的语言,默默将书写好的一份国书递了过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