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广开言路(2/2)
过了几日,又有大臣呈上了一份上书。李世民特意吩咐人将李承乾一同叫来,一同查看这份上书的内容。只见那上书之人洋洋洒洒写了满满数页纸张,可仔细一瞧,其中大部分内容竟然还是在絮絮叨叨地诉说一些官员的生活琐事,诸如某官员在自家府中宴客时菜肴过于奢华铺张,某官员出行时仪仗队伍莫名其妙地多了几人之类的无聊之事。
李世民的脸色瞬间阴沉得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天空,他愤怒地将上书狠狠地扔到一旁,大声说道:“朕的朝堂之上,难道竟无一件真正值得商议的大事可论吗?此人真是愚蠢糊涂到了极点,简直是在浪费朕的时间与精力。”
李承乾见状,赶忙上前说道:“父皇,看来这之前的诏令还未能让众人彻底警醒。儿臣觉得,父皇不妨在朝堂之上公开严厉斥责此类上书之人,以儆效尤,让其他官员都能引以为戒。”
李世民微微点头,神色凝重地说道:“朕会慎重考虑你的建议。不过,朕也有所顾虑,若是斥责过于严苛,恐怕会让一些本就胆小怕事的官员从此噤若寒蝉,不敢再上书言事,如此一来,岂不是堵塞了朕好不容易开辟的直言之路?”
李承乾略微思索了一下,眼神中闪过一丝睿智的光芒,说道:“父皇,儿臣以为,可在斥责的同时,大力鼓励官员们积极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比如如何切实有效地改善民生、如何巧妙合理地加强军事防御、如何繁荣昌盛地推广文化教育等等。这样一来,既能巧妙地避免他们继续说些无用之事,又能充分地广开言路,让朝堂之上充满真知灼见。”
李世民看着李承乾,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犹如一位艺术家看到了自己最得意的作品:“乾儿,你的想法愈发成熟稳重、周全细致了。”
在后续的朝堂议事之中,李世民当着群臣的面,表情严肃而庄重地宣读了对那名上书琐碎之事官员的严厉斥责,并且着重强调了上书的重点应当是关乎国家命运、百姓福祉的大事要事。与此同时,他也满怀期待地鼓励群臣积极踊跃地建言献策,齐心协力为大唐的长远发展出谋划策。
有一位大臣深思熟虑后,挺身而出,提出了兴修水利之事,他言辞恳切地阐述道,兴修水利工程可极大地改善农田灌溉条件,从而显着提高粮食产量,为大唐的繁荣稳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李世民听后,频频点头表示认可,当即下令让大臣们详细商议具体的实施方案。李承乾在一旁全神贯注地认真听着,他的心中也在暗自思考着水利之事对于大唐而言究竟有着何等重要的意义,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棘手的问题。
议事结束之后,李承乾恭敬地对李世民说:“父皇,儿臣觉得兴修水利着实是一件造福百姓的千秋大业,但在动工之前,必须充分考虑各地的地形地貌差异与水源分布情况,绝不可盲目草率地动工,否则一旦出现差池,不仅会劳民伤财,还可能引发一系列难以预料的严重后果。”
李世民看着李承乾,眼神中满是赞许与欣慰:“乾儿,你能想到这些关键的细节之处,实在是难能可贵。朕已经安排相关大臣前往各地仔细勘察情况,定会慎之又慎地行事,确保万无一失。”
随着时间的悄然流逝,朝堂之上关于琐碎之事的上书犹如潮水般逐渐退去,越来越少,而关乎国家发展的真知灼见、建设性建言则如雨后春笋般日益增多。大臣们纷纷将精力聚焦在诸如税收改革、军事战略调整、文化教育推广等重大事务之上,为大唐的繁荣昌盛绞尽脑汁、出谋划策。
李承乾也在这一系列的经历中不断地学习、思考与成长,他时常与李世民深入探讨朝政之事,李世民也越发看重他的见解与想法。
一日,李承乾满脸笑容地对李世民说:“父皇,如今直言之路已然渐渐畅通无阻,儿臣欣喜地看到朝堂气象焕然一新。儿臣深知,这一切都是父皇英明决策与睿智引领的结果。”
李世民笑着摆了摆手,慈爱地看着李承乾说:“这其中也有你的一份不小的功劳,乾儿。”
在这皇宫的秋日里,李承乾与李世民在朝堂与花园中的频繁互动,宛如一部生动鲜活的历史长卷,展现了大唐在李世民的精心治理下,不断自我调整、自我革新、蓬勃发展的伟大历程。那一片片火红的枫叶与金黄的银杏叶,仿佛也被这大唐的新变化所深深感染,它们在秋风中欢快地随风飘舞,似是在激情澎湃地为大唐的崭新气象而欢呼喝彩,又似是在深情款款地诉说着这个伟大王朝的传奇故事。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