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母子团聚道尽苦衷 君臣促膝分兵在即(2/2)
“有吴淑媛在,那毛头小子定不敢胡作非为了。”
“如此便好!”
“不过你们也用不着谢我,要谢啊,就谢你们自己吧。”
“要不是你们奋力一搏,即便我再怎么出主意,也都无济于事。”
“不不,此事多亏了长史,我和玉漱定会铭记大恩!”
于是易琼和玉漱二人便要跪地叩首。
臧宣卿见状急忙将他们搀起。
“你们太客气了。”
“七殿下临行前有过交待,我也是奉令行事。”
“对了,我明日就要回京,你们有什么要帮忙带回去吗?”
易琼听后和玉漱对视了一番。
“来到江夏数月了,待我写封书信,劳烦长史交给萧辰!”
“你们兄弟二人能有如此情谊,真是令人佩服!”
“难得啊!”
臧宣卿话音刚落,门外便来了一个郡府中的甲士。
“臧宣卿听令!”
臧宣卿三人跪地俯首。
“臧将军谋勇俱佳,对郢州军务烂熟于胸,实乃不可多得之才。本帅已向七叔奏报,留将军接任随郡前军将军,望将军不负众望,报效南国。”
“末将......领命!”
“臧将军,主帅赠送锦被一床,主帅说了,军营苦寒,将军定要保重身子才是!”
“多谢主帅关心!”
臧宣卿双手接过锦被,再次低头致意。
不用走了!
可臧宣卿心里却泛起了嘀咕。
这萧综生性多变,摇摆不定。
之前还满是嫌弃,急着替换自己,怎么这会儿又这般客气,还向七殿下挽留自己了。
“恭喜长史!”
易琼微笑着低头拱手。
只见臧宣卿摇了摇头。
“青云兄说笑了。”
“是喜是祸,尚未可知啊!”
“哦?长史为何这么说?”
“适才你说吴淑媛已经来到江夏?”
“正是!”
“嗯,那我就知道了。”
“主帅本想找人接替我,但吴淑媛却另有打算。”
“至于是何打算,我一时间还不清楚。”
易琼搔了搔下巴,接过了话茬。
“萧辰说过,时间会给出最优答案!”
“既然不知道他们是何用意,那咱们就边走边看便是。”
“呵呵呵,青云兄所言甚是!”
“为今之计,也只能如此了。”
二人稍作商议,易琼和玉漱便回了营帐不说。
勤政堂里,临川王、安成王、徐修仁、袁昂、王迁和萧辰等人依次跪坐。
皇帝见人来齐了,便放下朱笔,望了过去。
“康长明和昌义之二人所奏,你们都看到了。”
“今日召诸位来此,就是为了商议北徐州分兵之策。”
“萧常侍,分兵之策由你最先提出,既如此,你再与大家说一说吧。”
“遵命。”
于是萧辰起身来到大堂中央,稍作拱手。
“北徐州萧刺史建议实施分兵之策,其目的重在补充我军粮草。”
“奏表中所提十六字方针,乃是此计策的宗旨。”
“游击战,旨在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以偷袭侵扰为主。”
“将数万大军化整为零,此时索虏那边同样欠缺粮草,全军士气必然低沉。”
“而我军分兵游击,才能冲破困境,得以生存。”
“子昭将军点将用兵之能有口皆碑,他对分兵之策的理解也极为透彻。”
“加之靖艺将军对分兵之策亦有独到见解,二位将军的想法不谋而合,如此结果很是难得。”
“总而言之,眼下军需供应难以为继,倒不如借此机会搏上一搏。”
萧辰说完,再次低头拱手示意。
皇帝听后点了点头。
“到底分兵与否,都说说看吧。”
徐修仁率先起身拱手。
“陛下,北徐州与索虏对峙已近半载,我朝律令有云:兵驻一处,方圆三百里之地当以粮草、布麻、青铁等物补充军需。”
“如今深秋已至,江东各地谷粟皆已收获,而北徐州有将士八万余人,以往年收成估量,仅需在二兖、二徐,加之南豫州之地征敛,便可补足军需。”
“如此,便无需分兵而治。”
“呵呵呵,徐令所言,未免过于臆断了吧!”
袁昂起身,稍作拱手。
“尚书省掌管天下民情,北徐州耗费如何,还请陛下允许度支尚书王迁奏报。”
“恩准!”
于是王迁跪地叩首,而后起身笔直的站着。
“自春夏以来,北徐州战事连连吃紧,朝廷三次补充兵员,日常军需消耗亦是逐日增加。迄今为止,北徐州对峙已耗费粟米五十二万斛,银钱五百一十七万,将士死伤共计两万五千余人,耗费器物、抚恤银钱尚无定数。”
王迁说完,退到了一旁。
袁昂再次上前,稍作拱手。
“度支尚书所言耗费,还在与日俱增。”
“如今北徐周边四州二十一郡,已提前征敛了两年调税,今夏江东各地大水横行,谷粟多已欠收。”
“若再行征敛,百姓便无粮可食。”
“如此倒行逆施之策,徐令是何居心!”
徐修仁眉头紧皱,这袁昂说的太过了。
朝廷在四州之地征敛不假,可并未伤到百姓根基,江东的土地极其肥沃,即便秋粮欠收还有夏粮做保障,再说那五十二万斛粮食也并不都是地方新征收的调税,里面有二十多万石是朝廷太仓和东宫仓的粮食。
而袁昂不建议继续征敛,也有他的打算。
虽然北徐对峙不是常态,但平时边关摩擦时北徐就有三万余甲士驻守,为的是防患于未然,毕竟北徐诸城一破,索虏就可以直逼京都建康了,那还得了。
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南国在早年间就多次发动过北伐,意欲将北大门再往北推。可是几次攻下来,都无甚效果,今天攻下来的城池过些日子就会被索虏重新夺回去,寿阳城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如此来来回回,受伤的是数万将士,更是北徐和周边郡县的百姓,以至于数年间丰产不丰收,粮食、物品都被征缴补充军需了,哪里还有生存的基础呢!
如今两军对峙已有数月之久,征敛也跟着重复了多次,百姓早就没有余粮了。
袁昂的意思就是退兵,像之前一样,退守钟离一带,何必为了一城一池而耗费巨大呢!
“宣达啊,你观之如何?”
皇帝欠身看了看临川王。
“额......陛下恕罪,臣弟身为扬州刺史,手中握着江东州郡民政,如今商讨江东征敛调税之事,臣弟理应回避。”
这就对喽!
人家临川王选择不发言了,在一旁听着就是,征与不征,伤的又不是自己,只是自己的腰包瘪了一些而已。
“宣达如此,亦是为了大局着想,那你们继续说吧!”
“陛下。”
七殿下低身拱手。
“分兵之策,乃是萧辰于北徐州劳军时提出。”
“臣弟有所耳闻。”
“我近日查看了北徐州驻防舆图,我部伍分为三处,若是全军固守,当然最为稳妥,只不过钱粮接济困难,如此下去免不了军心动摇。”
“而分兵之策,将我军化整为零,各自为战,可从两军交界处甚至到敌军腹地搜寻补给。”
“如此一来,既能解决粮草军需,又能伺机骚扰敌军。况且敌军固守寿阳,频频犯我荆山之地,我军若无动于衷,时日一久终将气士全无,倒不如借此机会,振奋士气。”
“故而臣弟建议,从扬州南部州郡稍作征敛,补充北徐日常耗费。”
“今秋江夏和南新蔡二郡因试行新政,谷粟已收获五十万斛,二郡收成占郢、江二州超过四成,新政成效显着,实乃惠民之举。如此观之,若于明年在二州全境实施新政,其成果必定丰厚。”
“而南、北兖、南豫州和南徐州之地,界临前线,有北徐州作为屏障,又为其后方补给来源,故而可试行新政。”
“还望陛下恩准!”
六殿下听后一愣眼,这个老七,还把手伸到江东来了!
“陛下,新政在二郡虽有成效,但在江东之地......恐不适宜。”
“江东自古富庶,大族贵胄遍布南北。”
“若轻言革新,定会遭受阻碍,古语有云:得民心者得天下。”
“若江东人心尽失,南国必会招来内忧外患,还望陛下......三思!”
皇帝听后捋了捋胡须。
看吧,刚刚说征敛调税时老六还说什么避嫌,在一旁不作声。
现在一说新政,就窜上来了,真是老虎的屁股------摸不得啊!
“罢了罢了。”
皇帝轻声说道。
“新政之事暂且不说。”
“适才彦达所言,北徐实施分兵之策,再于扬州南部郡县稍作征敛,朕觉得可行。”
“你们说呢?”
“陛下!”
“南部吴郡、吴兴、会稽等地,乃京都纳取之地,诸郡虽富庶,可北徐兵卒杂役众多,又如何能与皇族争夺供粮呢!”
“还望陛下......三思啊!”
袁昂起身跪地叩首,只听他语调近乎于哭腔,身子紧紧的贴在地上。
“早春南郊圆坛祭天时朕便说过,除祭拜用度外,宫中开支一律减半。”
“各宫执行得当,亦省下来不少钱粮,以后啊,供地亦可稍作征敛。就将各地省出那些谷粟布帛,送至北徐州吧!”
“宣达,你还有什么异议吗?”
“臣弟......谨遵圣意!”
要说皇帝先前没有考虑分兵之策,实乃出于无奈。
化整为零,只留下部分将士守着空营,风险太大。
但如今北徐州已无粮草接济,两军对峙却不能停止,可谓是进退维谷、骑虎难下。
经过这一番商议,临川王也不得不作出让步,毕竟是皇帝从宫里省出来的钱粮,跟你老六可没什么关系。
而分兵之策的商议结果,大家竟然出奇的一致,这倒是让皇帝心中多了几分欣喜,也添了几分担忧。
欣喜源自君臣一心,上下同德;至于担忧,无非是那个老六既赢得了人心,也赢了名声,如今还省了许多调税银钱。
皇帝虽不至于一言堂,不过这天下乃是一家所有,给你的你乖乖拿去,没说给你的,你自然不能伸手去要,更不能藏起来据为己有!
如此一来,老六受了敲打,北徐的窘境也可以稍稍缓解,至于寿阳城能不能攻下来,已经不重要了。
正是:
和也存疑分也忧,空作因果意中求。
自古人心多皮面,高卧东山先低头。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