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科学与宗教(2/2)
想一想,如果人类并不是目前这种生命形态呢?不需要经历生老病死呢?每一个生命都是拥有无限寿命的,可以无限地为某种研究投入无限的精力,这样,一个社会该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呢?
难以想象。
那些我们的同类想象出来的“超能力”,若在某个空间里是真实存在的,习以为常的,那么,在那个空间里,世界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另一本书,讲的是人本身所具有的能量场。
作者相信,每一个人都是带有一个能量场的。我们与人打交道,就是能量场与能量场之间的交流。
好的情况下,我们彼此的能量场会保持某种平衡,不太好的情况下,我可能会从你的能量场里剥夺一些能量为己用,让自己变得更强。
用通俗一点的话来描述,就是我们的感知感觉。
对于有些人来讲,社交会让他们疲惫,就是因为在和别人接触的过程中,他们身上的能量被人夺走了。
而对于那些经过社交反而神采奕奕的人来说,是因为他们是能量的剥夺者,他们从他人的身上夺走能量,所以,每次社交结束,他们好像一点都不累。
所以,有些人厌恶社交,有些人喜欢社交,因为社交带给他们的感觉不同。
然后,在某种归类之下,有些人成为了e人,有些人成为了i人。
也有人通过某种方式总结出了某某人格测试,将人分成了16种不同的类型。
有很多人乐在其中,会经常用这种测试的方式来判断一个人适不适合做朋友或做一份工作。
虽然也许这种所谓的人格测试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但,谁知道呢,也一直有一些所谓的科学事实被证明是错误的。
若是完全信任某种测试的推断,依靠这样的推断生活,那又何尝不是一种“迷信”呢?
有时候,宗教信仰以一种帮助人的方式出现,有时候,某些人又利用这种宗教信仰来杀人。
一句话、一样东西的好与坏,从来不是绝对的,要看一个人如何解读。
解读成某些极端的东西,那就很可能会伤人。
而人们在长期熟悉又信任的环境中,往往又很难判断一句话或一样东西的指向性。
就像某句话说的,“往往都是我们最熟悉的人伤我们最深。”
我们对待陌生人会不由自主地礼貌,因为我们似乎从小就是这么教育的,可是,在面对我们所熟悉的人时,却又因为我们不可避免地流露出的“真实面目”而伤人。
有时候,我们没能察觉自己伤了人,有时候,我们却又是明明知道自己伤了人,却又因为一些像“碍于面子”这样的事情而选择忽视。
明明,同样的事情,面对陌生人时,一句“对不起”是那么的容易说出口。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