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类型 > 微火燎原 > 【完本总结-下】7号战车牌

【完本总结-下】7号战车牌(1/2)

目录

【四、荆棘与坦途】

我时常听着theVoiyheart,想起在杨浦蓝天咖啡店的那个下午。

当时天空细雨淋漓,街上行人来去,透过玻璃抬头望去,天空湛蓝,车流穿行,充满了幻想城市的感觉——那是我写下天空幻想的起点。

我喜欢紫罗兰永恒花园里的那份感觉,想要找到救赎、希望、治愈、感动的瞬间。于是如同薇尔莉特·伊芙加登一样,踏上了属于自己的道路。

我觉得很多作者老师们都是情感充沛之人,作品中充满着爱意。

但我不懂爱。

我是在通过创作,寻找爱。

若能用没有情感的内心,写出一个个故事、一首首歌拯救无数痛苦的灵魂,也算是救赎了自己。

我立于岸边,风吹起发丝。我在夜色中前行,将一切不愿同行的人抛诸脑后,远处灯塔忽明忽灭。我迷失在大雾中,却靠着一腔孤勇固执前行。

终于等来了风,吹散所有大雾,顿时眼前的道路明亮起来。

我却定在原地,任由泪水淌下。

前路同行的人,会不会越来越多?

这最后第二章:等风来,就是这样的基调。

……

创作期间,我还特别纠结一件事就是:

写书和音乐。

我是不是要二选一?

因为我的精力实在有限,之前的工作是需要每天高强度的输出创意的,回家码字实在是非常吃力。

那个时候我特别想选一条路。

可是我发现我割舍不掉音乐,然后我就想:要不放弃写书吧。

可是我又发现,我还是想把洲际幻想讲出来,音乐并不足够。

这个五大洲的世界观,必须要有详实的文字基础,和足够多的设定才能展现在众人面前。

比如我在《信仰之城》中写道:

「我看见天空的泪滴」

「问你要去何方」

「我答应带你回故里」

「不再让你流浪」

如果只是单独听歌,能感受到的就是淡淡的忧伤。

但如果我说这首歌的开头,写的就是鹿霜,那整首歌听起来就十分悲怆、极具代入感,因为有了故事。

我喜欢写音乐,也喜欢写故事。

所以,我还是想试试一起创作行不行。

这大概是独属于我的创作宇宙……

哈哈,没想到吧,小说本来就组成了一个宇宙,又用音乐加入进来。

我简直给自己挖了一个天大的坑。

年少时那份赤子之心我始终没忘,只是创作久了,人也不免有入魔的时刻。

这可能就跟演员演戏会入戏太深差不多吧。创作者也一样,跟随笔下人物喜怒哀乐,写到情绪激烈之时,就仿佛自己亲身经历了一样,bE之后自己也会难以释怀。

但有些bE是不可避免的,有的人物在创作的那一刻开始,其实他们的结局就已经定好了。(给发刀子找理由)

我曾看到过一个评论,大概意思是说:创作者如果一直创作充满刀子、bE之类的作品,就不担心自己变成戏中人吗?

呃……所以我创作了《微火燎原》

这本书的感情线没有误会、矛盾、第三方,全程都互相理解。那么在有了这一部作品的美好感情线作为基石之后,我后续的作品就可以彻底无cp、各种癫狂、疯批也没事啦!

o(n_n)o~

偶尔在某些时刻,我也会想如果我没有踏足创作呢?

若回到澄澈的最初,我倒宁愿忘却从长白山开始的创作之意,将那些纷繁杂念都收进黑匣子,不被世人所看见。

可我终究是忘不了老师们所称的“灵气”,放不下心里的那份“执念”。

我絮絮叨叨说了这么多关于创作之路的事情,只是想告诉你们我也有过很多困难时刻,并非一帆风顺。

……

……

【五、在这荒芜之地,盛开幽暗之花】

可能因为我最早是视频创作者,所以我喜欢用拍戏的概念来讲解剧情,接下来我从戏的角度着重说说本书里的重点。

在影视里,戏主要分两类:文戏和武戏。

本书重点就在两场武戏,一场青木村,一场浮空城。

青木村是出现在第二卷的武戏,这就导致了第一卷的铺垫比较长,但这确实又是必须的路径。青木村同时又是一场揉杂的武戏,因为紧接着之后便是羽山楼的文戏,两场紧密相关,讲述了规则、法度、现实的一些议题。

而青木村发生的一切,其实也取自于现实素材。若能仔细看栖草、临渊门、青木村这三者的关系,便能感觉到其背后的原型是什么。

这是一个极为沉重的话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