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看不见的斗争(1/2)
我们工厂的香港总公司是最早进入横岗的港资眼镜企业之一。横岗在上世纪90年代,遍地都是大大小小的眼镜厂。那时有句话:全世界有七成的眼镜来自横岗。只不过后来,随着深圳房地产的升温,人力成本的上升,不少厂商转移到内地开厂,才逐渐形成了全国另外四个眼镜产业基地,即浙江的温州、福建的厦门、江苏的丹阳和江西的鹰潭。但是和横岗主打中高端眼镜不同的是,其他产业基地主打的是中低端市场。
然而和那时大部分在深圳的工厂一样,横岗的大多数眼镜工厂都是为世界级大品牌做代工或是贴牌,靠廉价劳动力挣取加工费。而后来二十世纪深圳的高速发展带来的各种成本的攀升,再延续代工或贴牌,已经毫无利润可言。但是已经对眼镜行业一清二楚的厂商们,发现加工利润率只占世界大品牌销售毛利率的2%左右,于是一些大眼镜公司也纷纷开始做自有的品牌,慢慢地摸索出了门道,在国内涌现了出了不少知名的眼镜品牌。
听说我们公司的老板是潮汕人,早年偷渡到香港,从学徒到后来自己开厂成立公司,还出任过香港眼镜协会会长。改革开放后,是第一批来到深圳开厂的香港商人。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多个兄弟、亲戚和朋友也跟着自立山头,和他有关的眼镜工厂多达十几家。而对于这些后起之秀,他非常大度,从不打压,而是抱着欢迎的态度给予帮助。那些工厂没单没生意时,还会分些单给他们做,所以他在眼镜行业颇有好名声。另外,从工厂里面出来的很多技术工人,也在深圳的大街小巷开起了各种眼镜店和代理店。因此在深圳眼镜行业圈子来说,这家工厂和老板算是非常有名的。
我在工厂那时,公司在深圳横岗就有三家分厂。主要有胶架、钛架、金架等多条专业生产线,生产各种类型的眼镜,产品全部销往欧美市场,客户均为欧美一线大牌眼镜品牌。所以工厂全年都非常忙碌。
另外老板对家乡人也特别好,从家乡来的亲戚,朋友,甚至只是同乡都一概接受,因此当时三个厂大部分都是他潮汕老家那边的人,早期没有现代化管理之前,管理人员也全是他的亲戚。就连食堂里的饭菜,都严格按照潮汕的风俗和口味来安排。每月初一和十五都是拜神后的水煮肉、蒸鱼、虾之类的,让其他人无法消受,匆匆吃几口完事。
后来香港公司上市后,逐步引入职业经理和现代化管理,才慢慢地有些职业的香港经理人进入企业,担任新兴部门的管理职位,如工程部、pc部、品质部、人事部等现代化管理产生的部门;而工厂财务、采购、行政、车间、仓库仍然由老板的那些亲戚把控着。
这些亲戚或者叫旧部吧,文化程度低,没有自我提升意识,多年老板对他们好却养的特别嚣张。引入香港总经理和部门经理来深圳工厂后,极度不配合,各种对抗,让那些香港人非常头疼,但也无可奈何,一直在隐忍。电脑部经理何生也就是因为曾经多次被他们气的不行(包括安排阿芳进电脑部做文员),所以非必要不愿意来深圳公干。
老板虽然对亲人朋友特别讲义气,但是对职业经理们却比较苛刻。他曾多次说这些职业经理人总是乱花钱,引入那些他无法理解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工具。他觉得那些职业经理人总是搞花架子,远不如他那些旧部能生产出达到客户满意的产品实在。所以我做总助后,经常能感觉到那些职业经理们的憋屈和无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