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铁马秋风(1/2)
广袤的草原、戈壁,大军开进。
这年中秋八月,为了彻底打通和控制河西走廊,大汉天朝派出四路大军征战匈奴。以公孙袤为右路军主帅,率领几万骑兵由灵武渡黄河,向北越过贺兰山,穿越巴丹吉林沙漠,绕道居延海,转而由北向南,沿弱水而进,深入匈奴腹地,在祁连山和涂山一带,从浑邪王和休屠王侧翼和背后发起攻击……
大军跃马荒原。
草原上星星点点的毡房林立,牛羊滚动。
若褆告诉雁儿:“汉军又要来了。”
雁儿愁苦:“这仗没完没了,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若褆说:“看来当今的汉皇要与我匈奴死磕到底了,这仗断断续续已经打了几十年了。”
雁儿说:“难道不能议和?”
若褆反问:“怎么议和?”
雁儿摇头,她也不知道。
若褆说:“除非我们归降。”
雁儿说:“如果就此能熄灭战火,这不失为一条出路。”
若褆说:“你也真敢说,换个人说这样的话怕该是死罪了。”
雁儿不管:“我就是希望从此不再有流血。”
战争的紧张气氛笼罩着焉支山,阿多木从牧场回来后,又去看望母亲。
雁儿望着健步走进的儿子。
“去见过山丹了?”
阿多木点点头。
“母亲,我要去了,战争就要开始,为了匈奴,我别无选择。”
雁儿无力阻挡儿子,唯有怔怔端望几眼,紧紧抱住阿多木不想松手。
“孩子,这又要打仗了,去把山丹接过来吧,草原上就她一人,我不放心。”
阿多木答应了。
待他去找山丹,把母亲的话转述给她听,山丹说:“谢谢母亲牵挂,我待在草原上反倒很安全,打仗到不了这里。”
阿多木觉得她说的在理,只好随她了。
太阳闪着金光,草地一片安详。
就要告别,阿多木深情地凝望山丹。
山丹忘情地拥吻心爱的阿多木。
牵着的手一点点分离,跃上马背,阿多木把坚毅的目光再一次投向山丹。
阿多木深情地说:“等着我……”
“我等你回来!”山丹满眼不舍,嘱咐:“你一定要回来,我和肚子里的孩子等着你。”
阿多木调转马头,策马远去……
要打仗了,若褆听从赵辛的建议,把营帐安在了北山,这样既可防守又能进攻。
天上飘着雨丝,灯光从休屠王大帐里射出来,士兵在门口执勤。
若褆和赵辛以及几个将领在饮酒。
一将领说:“这雨夜汉军不会这么快就来吧?”
若褆说:“还是当心为好。担当侦察的人员派出去了吗?”
赵辛说:“王爷放心,东面和南面都派出去了。”
就是这雨夜,在茫茫戈壁上,汉军冒雨行军,骑兵飞快超越,消失在夜色中。
何东、公孙袤在马上奔驰。
山岗上了望的几个哨兵发现了异常,急速往下跑。
匈奴兵:“快,汉军来了!”
汉军骑兵的箭飞了过去。
有的哨兵一头栽倒,有的哨兵躲过,继续急速奔逃……
“休屠王,,休屠王,汉军打来了……”
匈奴哨兵直接闯入营帐。
若褆一惊:“什么?”
赵辛急问:“有多少人马,从哪个方向来的?”
匈奴哨兵:“人是从西北方向过来的,天黑看不清有多少人,感觉黑压压一片,全是骑兵。”
赵辛惊呆:“奇怪,怎么会从西北方向过来,不应该呀!”
若褆猜测:“莫非他们从居延海方向包抄过来不成?”
赵辛恍然大悟:“他们这是千里奔袭,断我们的后路啊!”
汉军犹如天兵天将,神速地包围了匈奴的诸多营帐,匈奴军士四处乱窜……
若褆挥刀和士兵们一同抵御……
赵辛说:“王爷,这是汉军的先头骑兵,趁大部队到来前我们必须得突围出去。”
匈奴将领:“休屠王快走,我断后。”
匈奴士兵集聚在一起,掩护若褆撤退。
毫无准备的休屠王,被何东完全打了个措手不及,只能趁着夜色向西逃亡。
这一次何东已经不是只能率领一万人的小将官,而是成为主攻指挥官,在另一位名将公孙袤的配合下进攻河西走廊了。
有了上一次攻略河西的经验,何东对神秘的祁连山乃至河西走廊的地形更加清楚,也选择了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打法。第一次河西之战,汉军采用了从临津渡口过黄河,沿着涧水北上越过祁连山脉东段的分水岭的方法。这一次,何东选择从东边绕过分水岭,自己率轻骑兵过谷水,沿沙漠边缘进入匈奴人腹地进行包抄,防止其逃窜。这一战术来自匈奴,休屠王甚至还没有来得及反应,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就在情理之中了。
这一战术的运用,使得何东以最小的损失消灭了谷水河以东的匈奴人,其贵族和高级文武官员全都被俘虏,基本丧失了对河西走廊东部的控制。
何东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善于长途奔袭、闪电战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战。
在接下来的长途奔袭中,何东率部对沿途的匈奴小部落进行了扫荡式的征服,面对强大的汉军,形不成战斗力的匈奴人只有悉数投降的份了。在居延海虽说遇到一些困难,也只是有限的抵抗,没有多大威胁。
汉军以极快的速度进入焉支山麓,铁骑自地平线如潮水般涌来。
小股的匈奴士兵心惊胆战调转马头往后奔逃。
战马在草原上奔驰……
在焉支山下,侦察人员向何东禀报:“启禀将军,焉支山周边的匈奴被击溃,休屠王跑了,焉支城已经被我控制。”
何东下令:“兵分四路寻找匈奴主力,特别是浑邪王的人马更要探清下落,那将是我们最后的决战。”
此时公孙袤率领的另一路进攻大军也旗开得胜,汉军追击,一些匈奴残兵逃窜。
公孙袤在马背指挥:“抓几个俘虏问询一下。”
士兵领命而去。
旷野地,数顶匈奴人的毡房散落。
公孙袤率汉军骑士狂奔而来。
毡房内的匈奴人跑出,四处逃窜,汉军士兵追击。
汉军在戈壁安营扎寨。
何东营帐里,一将领禀报:“报告何将军,派出的人马回来了,暂时没有找到匈奴主力。”
何东问:“休屠王依旧不知所踪?”
另一将领从帐外走进:“禀告何将军,公孙袤将军率兵几百里,剿灭了匈奴一处营地,倒是活捉了两个匈奴贵族,其中一个是右贤王的叔叔,一个是他的军师,右贤王并不在帐内。”
“我向陛下立了军令状:不灭匈奴,决不收兵!”
少年英雄的治军思想只有进攻、进攻、再进攻,他训练的军队顽强、勇猛、奋不顾身,哪怕流尽最后一滴血,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也绝不后退半步。但找不到匈奴主力,这是他最为忧心的事。他知道自己的将士们是勇敢的,也是无敌的,可匈奴人到底去了哪里呢?
何东深邃的目光在思索。
随后公孙袤与何东汇合,两路大军继续寻找匈奴主力进行决战。
祁连山顶因了前些日子的阴雨,已是皑皑白雪,山脚下深秋时节草叶发黄。十多个骑马的匈奴牧羊人驱赶一群庞大的羊群走来,掀起尘土飞扬。
山包后有两个汉军探子露出面孔,悄然跟踪。
一汉军探子:“距离拉远些,隐蔽跟上。”
垭口处,羊群进入,有匈奴士兵隐藏在山崖了望,视线里戈壁滩空空荡荡,有旋起的风柱卷裹沙尘、乱草扶摇直上。
躲在土坎下的几个汉军探子装扮成牧羊人,悄然向另一边包抄而去。
垭口内侧,汉军探子绕道迂回上山。
到了山顶,汉军俯瞰谷地,河水潺潺,烟雾缭绕,山崖下的空地上架起数口大锅,帐布满开阔的谷地。
探子惊异:“呀,这莫非就是匈奴主力?”
情报很快传递到统帅营帐,何东当下和几个战将部署作战方案。
何东说:“不管是不是浑邪王的主力,至少也是浑邪王的一支生力军,必须消灭!”
公孙袤说:“匈奴人往往利用熟悉的地形和马背上的功夫,瞬间就从我们眼前消失。此次我们要吸取以往的教训,决不能让他再跑掉。”
一将领说:“既然是匈奴的大本营,他们不会马上撤离,我们须掌握好时机,两边夹击。”
公孙袤说:“山谷东面有我汉军大本营,无需担心,我们需对西面进行伏击,一旦这股匈奴人进入,交给弓箭手就可。”
其他将领点头认可。
何东说:“好,我们必须在极短的时间里完成对这支人马的包围。正面暂时按兵不动,迂回包抄,断其退路,再分别从两翼攻击。”
匈奴了望台上,负责侦察的士兵看见黑压压的汉军骑兵狂奔而来,马蹄声如雷。
一军士向山下喊道:“汉军来了,快去向浑邪王禀报。”
断崖下的一士兵跃上马背疾驰而去。
得到情报后,浑邪王迅速部署方阵队形,这在开阔的戈壁上是一种正确的阵势。前军、中军和后军相互嵌套排列而成,方阵平面呈现“回”字形状,反映出“天圆地方”的观念。虽说匈奴人不懂得什么叫“天圆地方”,但运用在军事上理念是相同的。
“杀灭汉军,奖励金银、牛羊和女人。”
在冷兵器时代,对于指挥要素来说,其主要任务不但在于临战之机将下属兵力进行合理布阵,并在作战中进行相应的调整,同时,亲自率兵冲杀格斗也往往是各级指挥人员所必须参与的事情之一。也就是说,这时的指挥要素同时兼有着明显的攻防要素的某些色彩。
交战双方的指挥官直接杀入阵地,刀光剑影。
兰诺挥舞弯月刀左右拼杀,汉军士兵鲜血飞溅。
少年兰宇挥舞长柄弯月刀左劈右砍,神勇顽强。
匈奴军士越战越勇……
匈奴士兵狂啸:“杀——”
一匈奴将领迎击何东,仅几个回合就被何东截杀。另一匈奴将领伊呀呀叫着,冲杀而来,何东一躲,反手一刀,将此战将挑落马下。
汉军士兵受鼓舞,蜂拥向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