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类型 > 反盗墓:国宝专案组 > 第38章 初闻盗墓村

第38章 初闻盗墓村(1/2)

目录

趁中午吃饭的时候,王局赶紧让单位发来一份资料,做足了功课。

这才胸有成竹,继续给我们当向导:

原来,“送泉村”现在已经改名叫“宋家村”,但山里人还习惯叫“送泉村”。村头也还有名碑,就是我们昨晚看到的大石碑和朱砂字。

送泉村位于艰苦山区,地理位置特殊,交通非常不便,村民出门都要翻山越岭。前几年政府加大了扶贫力度,修建了一条出山的简易盘山公路,算是盘活了山区经济,送泉村这才慢慢发展起来。

我又想到了昨晚看到的那个孩子,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他们村庄里的留守儿童多吗?”

“不多。上回人口普查,统计的村民基本上都是五六十岁的老人了。子女也都在外面城市工作,很少有谁愿意把孙子孙女放到穷山沟沟里受罪的。”王局说。

“但我们昨晚就在送泉村口遇见了一个小孩子。”我说,“八九岁的模样。穿的很薄,也很破。快凌晨了,他还在黑黢黢的大山里晃悠。一见我们,他就跑;我们开车跟上,他还往车上撞。”

“哦,那村里留守儿童不多,但也有几家。可能老年人平常管教的少。”王局没当回事。

但我注意到,他身后一名民警原本好端端站着,听说留守儿童的事,却不自然地挑了挑眉毛,脸色也变了。

他立刻弯下腰,拉着领导王局的袖子,低声说了几句,王局也是脸色大变。

“怎么回事?”我直接问。

王局犹豫片刻,这才如实告诉我:“这个送泉村,之前曾是远近闻名的盗墓村。您看到的那孩子,可能是大半夜的跟着家里大人,去干什么不光彩的事儿了。”

“盗墓村?”

“唉,”王局叹口气,指着身后那名民警说,“多亏你刚才提醒我。我差点忘记这茬了。”

“我们东山,自古是一块风水宝地。方圆几百里,没有封土的大小古墓就有几百座。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听说有很多外地人,甚至是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常常打着旅游的旗号,组团到我们东山转悠,好好的景点他们不去看,非要钻深山老林。其实他们一个个都是文物贩子、盗墓贼!都看上了埋藏在山底下的珍贵文物。”王局说。

我仔细回忆了宋泉村的地理特色,又问:“这个送泉村,是不是位于东山的山腰处,环山公路的中段位置?”

“没错,准确来说,它位于我们东山唯一一条环山公路的中段,所以,一直是南来北往的人必经之路和休息点。这个送泉村在大山里面,人都穷,穷怕了。经常有一些盗墓分子,还有一些倒卖文物的贩子,需要当地向导带他们进山,只要找到送泉村村民,一找一个准。后来宋泉村的村民不仅带着外面人进山找宝贝,他们自己也慢慢学会了‘靠山吃山’,开始盗墓。挖出来好宝贝,再拿去文物‘鬼市’(文物黑市)卖个好价钱,现在整座东山都快被他们挖空了。”王局恨恨地说。

王局身后的警官们,也开始七嘴八舌地谈论这座“盗墓村”的传闻。

“最开始,那些村民也胆小,只敢在夜晚动手,偷偷摸摸去挖坟,后来他们是越来越胆大,越来越猖狂,甚至白天就敢聚众吆喝,说大家一块去上山‘开采’(盗墓)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