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儒与道(2/2)
公元前134年,窦太后去世后的第二年,刘彻再次向全国下达了求贤令,令各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即举孝、举廉各一人,而直接将“孝廉”用在人才选拔的标准上,是有史以来第一遭。M..
当然,这个想法并不是汉武帝的,而是来自于董仲舒。也就是那个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思想的人。
董仲舒因“天人三策”而被刘彻赏识,主要是因为他提出的“君权神授”、“春秋大一统”与“抑黜百家”,但是这些都是理论上的主张,如果仅凭借这些,可能也只能在刘彻面前短暂地讨个欢心,毕竟,“光说不练”,只能是假把式了。
董仲舒在提出了上述三个理论要点后,还提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建议,那就是——建立太学,改革人才拔擢制度,反对任子訾选制。
先说说任子訾选制。这个制度其实是汉初朝廷给予建立功勋的大臣的优待,比如官职为二千石以上的,只要任满一定年限,其同母兄弟或后代,不需要其他任何条件即可得到官职。可以想见,这样的政策只会滋生腐败。
既然要废除旧制,自然要建立一套新的标准。董仲舒的新方法便是:“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太学培养的是什么人才呢?是那些支持“君权神授”、“春秋大一统”的儒家学生。
只不过办成太学并非一日之功,老师的选拔任用、制度的规范都需要时间琢磨。所以,急于招纳新人才的刘彻,最终还是决定暂用汉初旧法——察举制,从四海广招贤才,而此次招贤的标准就是孝和廉。
儒家的思想中,孝是为人立身之本,廉乃任官从政之矩,尤其是“孝”之一字,更是评价一个人是否堪当重任的首要标准。
孔子的学生有子曾经说过:“其为人者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末之有也”。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那么这个人基本就不会成为社会的隐患和问题。
所以,儒家很注重先“修身、齐家”,而后才能“治国、平天下”。这也是为什么刘彻会选择“孝廉”作为新的用人标准之一。
儒家思想,不得不说,那是一个大杀器,而在汉武帝之前,汉景帝时期,可是爆发过七国之乱,因此对于黄老之学,也就是道家那一套,武帝看着就觉得它并不适合自己。
而在这之前,一直都是道家思想治天下。
华夏文化其实是一种互补文化,儒道文化就是一种互补性的,有的人信道就不信儒,信儒就不信道,其实这就是宗教文化的局限性,其实文化我们应该取长补短。因为没有一家文化能包容一切。
道家和儒家是互补,同时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有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相互交集,相互补充才能构建完整的中国文化体系。
道家讲出世,儒家讲入世。人不能永远处于出世状态,也不可能永远处于入世状态,
道家讲什么呢?其实道家主要讲人与道或自然的关系。儒家讲什么?其实儒家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华夏社会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乱世靠道家,治世靠儒家。我国历史上社会处于动乱的时代就会有道家的人物出来拨乱反正。让社会和平安定,社会和平安定了,道家人物就会全身而退,道家人物不在乎功名利禄,荣华富贵。
因为老子讲功成名遂身退。所以道家人物帮社会拨乱反正以后就归隐起来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