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8章 半年后(1/2)
想改变一个时代,先得改变人的思想,成年人的思想已经定型,很难改变,从头培养少年人,看似耽误时间,却是曾凡能想到的最有效率的方式。
元旦过后不久,天气渐渐暖和起来,大地逐渐解冻,郊外的柳树开始发芽。
有了初步根基,曾凡又招募几百人扩建新窑,增加瓷器产量的同时,开始烧制砖瓦,为建造校舍做准备。
当初选择这里建窑,是因为曾凡在附近发现了煤矿和铁矿,有了这些矿藏,就有了很多可能,尤其是煤矿资源,方便烧制各种物品,石头和土壤哪里都有,都可以就地取材做原料,对烧窑来说,煤才是稀缺物资,能节省不少木材消耗,极大降低成本,节省出窑时间。
天气回春,人手也多了,可以更高效分工合作,一部分人挖煤,一部分人开山采石,一部分人选取原料粉碎研磨,制作各种陶瓷坯型,制备釉料,施釉上彩,装窑烧制等等。
曾凡从中选取一些少年人,每天拿出固定的时间授课培养,没有教材,他和楚妍边教边琢磨怎么编写。
后世的教材不能直接拿来用,但是可以用作参考,既然准备培养人,当然要按照他的想法培养。
好在这些少年都没有任何基础,一张白纸好作画,他们教什么学什么,刚开始只有两门课程,一门从识字开始的文史,一门从数学开始的格物。
教室还在挖地基,他们只有几间草棚子,木头桌子板凳,没有纸张和毛笔,就用涂黑的木板和自制的白灰粉笔,与曾凡小时候的条件也差不多。
文史从拼音字母教起,格物和十个阿拉伯数字教起,文字和词语也是这个时代的常用字词,教的时候繁体简体一起教,写的时候以简体为主,以方便实用才是目的。
对曾凡两人来说,最麻烦不是内容,而是文字的读音,这个时代口音与后世普通话差异很大,很多字的读音都和他们以前学的似是而非,需要按照这时候的读音习惯改过来,非常的拧巴,好在慢慢也就习惯了。
开始的一些课程以扫盲为主,会读写一些常用字词,会四则运算和基本物理常识就行,第一批挑选出来的少年学习能力当然比较强,他们学会后再去教其他人,几间草棚子全天都有人在上课。
刚开始招募这些人给口饭吃就行,现在烧制的瓷器能换钱了,曾凡准备提升大家的待遇,但是又不能完全一致,得有对比差异,除了他们的工作表现外,还会与学习情况挂钩,增加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如果只是扫盲课程曾凡也用不着到处宣扬了,有了基础后,既然叫做文史课程,除了识字读写,最重要的在于历史。
开发华族游戏的时候他学习了不少考古知识,后来系统读过大量文史书籍,在意大利又读了大量那边的文史书籍,形成了系统的历史观。
曾凡将自己的历史知识融合到一起,从神话传说中的盘古开天,女娲造人,燧人氏钻木取火,有巣氏筑巢建屋,远古时代母系氏族,再到神农尝百草,三皇五帝到大禹治水,再到夏商周,秦汉三国直到南北朝,特意编写了一本教材作为讲课的主要内容。
对于曾凡来说,教材就是一个摘要提纲,实际讲课他可以延伸拓展很多内容,别人没他的知识量,楚妍也讲不了。
格物过了入门课程后,也要讲一些更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方面的知识,那时候光靠黑板和粉笔就不行了。
这时候纸张太贵,印刷术也没有出现,曾凡又组织了一批人土法造纸,研究活字印刷,既有现实需要,也能成为一项新的财政来源。
日子在忙碌中匆匆而过,建房需要的砖瓦窑,石灰窑,水泥窑,玻璃窑等窑口陆续建成,曾凡在蛮荒世界都有亲身经历,在他的指导下少走不少弯路,所有窑口都迅速投入生产,有充足的人手可以调度,效率当然比他一个人的时候高了许多倍,一排排各种功能的房舍不断的建造出来。
校舍、工坊、库房、食堂,还有大量居住的房屋,有多人合住的宿舍,有单人宿舍,还有独立的院落。
半年多的时间,这里聚集起数千人高效率工作,建成了一座小型村镇,有了大量日夜冒烟的窑口,出产当前最精美的瓷器,还能制造纸张,印刷文字整齐一致、装帧精美的书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