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战前(2/2)
“东北是黄叶山,西北是安陆山。安山有岱县县卒守卫,不必管它。因此敌人兵分三路,实则是兵家大忌,我们居中,只需逐一击破,获胜不难。”
嘴上没毛、说话不牢。
程开山不知道李乜的本事,以为他说大话。
就算是一万人,也够自己这三千人喝一壶了。打仗是要死人的,不是张张嘴的事儿!
“算了,还是请援兵吧。实在不行,就先委身于贼,度过眼下的难关!”
李乜也是服了,都说‘武死战’,到这儿怎么这么没骨气?
继续说道:
“东南过来一支兵马,约莫有十万众,为首的是‘孙’字大旗。我们可以投降、可以不战而逃,如果朝廷怪罪下来,里外不是人。
到时候你身为军事主官,脖子再硬,也硬不过钢刀!”
“况且,敌人进攻不见得是坏事,我看他们的粮秣充足,堆成了山,这不是正好送粮食的嘛?”
一番话语,信息量极大。
程开山满头雾水,询问道:
“你说前来之人姓孙?”
“还有一个‘陈’。”
“想必是荡寇大将军、樊国公孙玄昊、副二将军陈忠桓!既然如此,那我们还是准备打仗吧,固守待援,等大将军救我!”
“那敌人带过来的辎重?”
“怠之的想法很好,不过还是稳妥起见吧。叛军是朝廷的叛军,我们自己的士兵可是打一个少一个啊!”
李乜掀开帐篷,离开了中军大帐。
出去之后还啐了一口。
都什么时候了,还自私自利,等什么时候叛军‘踏尽公卿骨’了,就有你们的好日子了。
门阀、家国天下,在古代人的思想中,家永远在国之前!
也怪不得会有‘铁打的门阀、流水的皇帝’一说了。
气呼呼的返回住处,痛骂竖子不足与谋。
随即开始收拾东西,准备时机不对就跑路,回到岱县,虽然也是一群乌合之众,但也能有一战之力。
“怠之,怠之这是做什么?”
“叛军发兵三万,不日就要到眼皮子底下了。”
徐植愣了一下,也跟着收拾东西。
其实也没什么,无非是碎银几两、旧书两卷、衣物一身,加起来也就是一个小包袱。
李乜见他比自己收拾的还快,被气乐了。
“明镜兄,我是岱县借来的人,跑路不足惜,可你是军中在案人员,不怕程开山治你个临阵脱逃之罪?”
“非也,臣本布衣,又是文书,打仗胜负与我无关,小命可是自己的。
我还有一身宰辅之才,没有尽情施展,倘若死了,不是冤枉?”
李乜哈哈大笑。
转身写了一封书信交给他。
“所言有理,同室操戈,逃跑不足羞。我与你修书一封,如果他日有缘,就去岱县,面见县令,可谋得一差半职。”
徐植双手接过,放入袖口。
将包袱放在李乜包袱旁边。
李乜看到,不解的问道:
“这是为何?”
“其实不瞒怠之,从颍州城的时候我就养成了习惯,每逢大战必要准备逃跑。虽然丢了一些文人气节,可生死之间有大恐怖。”
得,这是碰见同行了。
也就是自己有金手指,否则也要跟他一样,随时准备跑路。
跑路也很讲究的好吧,如果不死战不行了,也就不用逃跑了。
归根结底,一句话:没到以死殉节的程度。
“明镜有大才,与我一样,只是未遇明主。离开之事暂且不谈,战事还有转机,只是将军胆小如鼠,不敢进击,徒失良机。”
遇到如此庸才,早做打算也是迫不得已。
李乜将形势和他说了,三言两语让徐植明白了双方的军力部署,战争形势,跃然纸上,让人叹为观止。
之前还轻视于他,没想到人家心中有底!
比自己两眼一抹黑高明了不知多少倍。
怪不得年纪轻轻就做上了县尉、参军!
“怠之有勇有谋,不如做植之主公如何?我们弃了这营地,另起炉灶,天下之大何处不能一展宏图?”
李乜懵逼了。
好家伙,我只是向你介绍何时该跑、怎么跑才能撇清责任,跑的干净利索没副作用!
你倒好,劝我造反?
还就咱俩?
我自己什么货色比你清楚太多了,没了依靠,去荒郊野地里冻一晚上就清醒了!
正想着该如何拒绝他,只听外面一阵嘈杂。
起身查看,原来又是士卒民夫前来送粮草,其中还有许多熟悉的面孔。
作为参军、文书,又免不了一阵忙碌,造册登记完天都已经黑了。
锤几下酸痛的腰背,巡逻的小校敲锣打鼓,宣布将军的新命令:
“两日戒严,所有人夜不卸甲、器不离手,如果有人胆敢做逃兵,不论官职,一律格杀勿论、全家为奴!”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