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发展生产力从1981开始 > 第210章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建设

第210章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建设(2/2)

目录

于是王建昆在这名负责人离开后没多久,就把这枚“北斗1号”通信卫星的相关参数发给了他。

这第一颗“北斗1号”导航卫星的轨道运行高度在2.048万公里,至于为什么是要在这个高度,其实是有很多的学问在里面的。首先是在这个高度能够较好地覆盖地球表面,保证卫星信号可以传播到地球上的广大区域,满足用户对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的需求。同时,能提供较为精确的位置、速度和时间信息,以实现准确的导航指引。

其次是该高度的轨道环境相对稳定,受地球引力等因素影响相对较为适中,有利于卫星保持稳定的运行轨道,减少轨道调整的频率和难度,降低卫星的运营成本和技术风险。

最后是可以使卫星信号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的大气衰减等影响相对较小,保证信号的强度和质量,使得地面用户能够接收到较强且稳定的信号,提高导航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当然仅仅只靠这1颗卫星是完成不了导航的,要实现精确的3维定位,那接收端必须同时能接收到4颗导航卫星的数据,然后根据这四颗卫星的数据进行交叉计算才能得到接收端准确的3维信息。

而选择2.048万公里的轨道高度,到时候只要发射24颗卫星,分配在6个不同的轨道平面上,每个轨道平面均匀设置4颗卫星,那么在地球上的任何一点,就都能够同时接收到4颗卫星的信号了。

在接下来的两天里,王建昆对这颗通信卫星进行了详细的地面测试,确保其上天后能够顺利的运行。

1984年3月22号,王建昆叫上了小舅,与其一起去了指挥控制大厅,观看这第一枚导航卫星的发射。

“报告总指挥,卫星和航天飞机已再次完成检验,一切正常,请求起飞。”上午10点,总指令长在核对完起飞前的所有数据后,向王建昆请示。

“准许起飞。”

“是,各单位注意,10分钟起飞倒计时开始。”

“1分钟起飞倒计时开始。”

“10,9,8,……,3,2,1,起飞。”

因为已经完成过多次起飞和发射了,所以整个指挥控制大厅不再是那种非常紧张的气氛,现场的各工作人员很娴熟的进行着各种操作或者是很自然的分析回传的各项数据。

这次的释放轨道因为是在2万多公里的轨道,所以“启航号”飞行的时间比较久,它先是飞到近地3百多米的圆轨,然后在某点不断启动发动机,让轨道不断变成椭圆形,直到其远地点达到2万公里。

然后再在远地点启动发动机进行减速,让轨道变成2.048万公里的圆轨。

轨道高度稳定住后,就是跟之前发射通信卫星的流程一样了,打开货舱然后由机械臂夹取出“北斗1号”卫星,将其在预定的地点释放。

释放完毕后其又不断的启动尾部的旋转爆震发动机和姿态控制发动机,降低轨道高度,然后还是在印度洋南部地区进入大气层再飞回缅北。

“建昆,卫星释放了,导航测试什么时候开始啊”

“快了,现在正在对卫星进行纠偏,确保它的轨道高度是咱们预设好的,误差必须在控制的范围内,不然后续进行测试时会影响定位精度的。”

“好吧,那还要多久。”

“应该快了,刚才释放时就是在预定轨道附近的,现在只是进行微调,完了就会打开通信模块进行信号收发测试了。”

“那你给我讲讲这导航是怎么导的吧。”

“好啊,咱们先去吃饭,待会边吃边说吧,已经1点多了。”

“行,确实饿了,边吃边说。”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