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职场天花板(2/2)
虽然那时我并没想着走,但是抱着想看看他们的面试有多难的想法,就答应去试试。经过笔试和三轮的面试,居然非常轻松地就通过了。
然而我告诉老公时,他不希望我去。那时他刚好在创业,孩子又在读书,需要接送,听说那家公司要加班,而且压力大,他希望我还是呆在现在的公司。
老公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于是我犹豫了。我们公司虽然工资不咋的,但是不用加班,假期多,工作时间自由。在老板的同意下,孩子上学的几年都是我提前离开公司去接孩子放学,回到家里在继续干活。同事们也一样,家里有事就申请在家上班。而且其他福利很好,商业保险不单单保障员工,还保障孩子。
我又向其他几位在我面试过的那家公司的同事打探那个新部门的情况,结果都不建议我去。说新部门压力大,而且那条线并不是盈利部门,有风险。于是综合考虑我放弃了。
那几年部门的流失率不断攀升,最高时达到13%。虽然比起其他大公司来说不算高,但是对比公司以前的百分之几的离职率,则是让管理者不得不重视的问题。于是SVp又一次来到了深圳,和大家了解情况。那时深圳房价高涨,物价也很高。我们特意带SVp去公司对面新建的大商场吃饭,好好地感受下国内的物价。SVp三年没来了,也被科技园拔地而起的写字楼和物价深深地震撼到了。
虽然SVp体会到了我们日益增长的生活压力,但是也表示很难加到能足以和互联网大厂的工资,有压力的即便加了也会走,而不走的同事即便不加也不会走,于是他也没做太多改变,只是让经理们可以通过调薪,或升职,或给予股票的形式留住绩效好的员工。另外在hR的建议下,减少社招,开始考虑校招。
而我们测试组的老板们都不愿意招聘毕业生,觉得他们不具备业务知识。但是SVp制定的方针还是要贯彻下,于是打算让我招两个毕业生看看。然而我好不容易面试到满意的两位毕业生,却因为批的太晚了,又碰上我们业务线的offer冻结。结果毕业生和招聘专员都不想等了,换了另外一条业务线进入了公司。因此我们组添丁进口的计划又告失败。
因此那几年我们组只有人离开,却没有进人。离开的同事,有因为移民离职的,有因为深圳房价贵无法安家去其他城市,有因为回老家离开的,还有跳槽去大厂的。
同事升职的第二年,大老板在外部咨询公司的建议下,和外包公司合作,耗时一年多开发了新一代的工具。这个新工具大大降低了技术门槛,简化了工作流程,提升了工作效率。那个工具出来后,明显不再招新人了,有些补位的申请也被拒了。因此大家在庆幸工作轻松了些的同时,也在担心会不会因为技术的进步而被淘汰。
一年后,和我并级的另一位印度经理转去了另外一个部门。我和他告别时,他说他离开的原因也是觉得升职无望,于是转去了另外一个有希望升职的部门。他离开后,我也开始关注其他部门是否有类似的机会。然而深圳分公司人才几百人,除了我们这个大组外,其他都是零零散散的小组,怎么能比得上有上万人的印度公司机会那么多呢?
工具升级统一后,做突破创新的事情基本没有可能了;组里人员越来越少,老大也比我高一级,上面一层一层的,根本无法再升了。我终于深深地感觉到,目前这个职位可能是我在这家公司的天花板了,而且还有那看不见的“玻璃天花板”呢。
职场的心淡了,连带着也没啥技术探讨和分享的心思了,博客也是断断续续地更新。有一天又收到公司群发的邮件,要求大家在外部网站发表言论、回复或文章时注意版权问题。想了想,干脆停更了。
好在每周末的bA上课,让我重返校园,重温起学生生活。虽然在同学中,我的年龄算大的,不过还好不老气横秋,大家都还挺喜欢和我一起玩的。听他们对自己公司的吐槽或创业的一些经历,让我感觉自己公司还算不错的。而因为公司的名气,不少同学知道后对我都很尊重,让我的虚荣心得到了不小的满足,也让我因晋升无望而对公司的那点怨气烟消云散了,慢慢地接受了这一切,也许这就是俗称的“躺平了”吧。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