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郑国的忐忑(1/2)
在赵盾主政时,郤克是赵氏的坚定支持者。后来郤克担任中军将,赵朔担任中军佐,赵朔成为晋国朝堂的二号人物。
赵同和赵括一脉被杀后,晋景公把原来的六军裁减为四军。这样做的目的,显然是害怕晋军将领们做大做强。晋国的四军八卿里面,郤锜是上军将,郤犨是新军将,郤至是新军佐。
攻打下宫时,主要是郤氏、栾氏发的兵。尽管栾书和郤锜坚持让韩厥发兵,一起攻打赵氏。但韩厥不为所动,就是不发兵。
下宫之变后,韩厥担任下军将,明显受到了晋景公的打压。坐山观虎斗的荀氏,荀庚担任中军佐,被楚国放回来的荀罃担任下军佐。令赵氏一族欣慰的是,赵旃担任了新军将。
赵武是赵氏孤儿不假,被韩厥养育多年也是事实,但绝不是像故事里演绎的那样。赵同和赵括及其家人被杀时,赵武大概十来岁。知恩图报,是人之常情。韩厥要报答赵衰的养育之恩和赵盾的知遇之恩,后来几次和晋景公说起赵氏一门对晋国的贡献。
赵衰、赵盾父子及其赵氏家族,对晋国的贡献尽人皆知、功不可没。赵同、赵括是晋文公女儿姬氏的儿子,但因为别有用心之人挑拨离间,含冤被杀。韩厥不顾晋景公重病在身,力荐赵武。
因赵同、赵括一脉被灭,赵衰、赵盾就没有人祭祀。祭祀祖先,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礼节。想到这些,晋景公好像茅塞顿开。不但把赵武立为赵氏的继承人,还把赵氏的家财、土地还给赵武。
在晋景公心里,他的确害怕赵氏一族越来越强大,功高震主。之所以迁都到新绛,与赵氏在原来的国都绛城经营多年有关。
公元前582年一月,晋国强迫鲁国归还土地给齐国,鲁国对晋国的畏惧之心产生蝴蝶效应,多国对晋国不再服服帖帖,而是貌合神离。晋景公有些担心,就在蒲地召集齐国、宋国、郑国、鲁国、卫国、曹国、莒国、杞国,连晋国在内共九国举行会盟。
这次蒲地会盟,表面上巩固了晋国中原霸主的地位。但楚国始终对郑国念念不忘,派遣使者携带厚礼,表达对郑国的关心、慰问之情。郑国也投桃报李,郑成公与楚国公子熊成在邓地见面。
公元前582年七月齐顷公去世,儿子姜环继位,就是齐灵公。齐顷公也受到过晋国的虐待,也像鲁成公一样被晋国扣留过。
郑国君臣白天害怕晋国,晚上可能就会害怕楚国。对郑国朝晋暮楚的做法,晋国君臣深恶痛绝。见郑成公又向楚国示好,就把前来朝见的郑成公扣留下来,随后派遣晋军攻打郑国。
在晋国君臣看来,不能一心一意服侍晋国,就是一种罪过,就是大逆不道。郑国人没有办法,在大夫公孙申主持下准备另立新君。这不是郑国的内乱,而是用这种办法逼迫晋国释放郑成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